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佛法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方法很多。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煩惱,是來自於自己主觀的立場,不能得到外在環境或周圍的人認同。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接納,甚至能控制別人;卻很少有人會心甘情願接受別人的意見,更甭提受到別人的控制了。如此,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衝突、矛盾就來了。
有一對恩愛夫妻,在結婚多年以後,還是離婚了。辦離婚手續時,兩個人都很難過,連他們自己都想不通:明明兩個人感情很好,怎麼可能走到這一步呢?原來這位太太弱不禁風,大熱天裡也受不了一點點風,不能吹冷氣、不能吹電扇,連窗戶都不能開;偏偏這位先生最怕熱,沒有冷氣睡不著。所以,這對雖然恩愛卻無法相處的夫妻,最後只好分道揚鑣。這是人生的悲劇,不過,這也是人生的常態。
佛陀在楞嚴會上對大眾說法時,曾經舉起自己的手來問阿難說:「阿難!你看我的手是正的還是倒的?」阿難自恃多聞,被佛陀連番訓斥幾次之後,再也不敢逞強,只得含糊應答說:「世間一般人都認為手指向下就是倒;我也不知道究竟如何為正?如何為倒?」佛陀就說了:「手臂就是手臂,那有一定的正或倒?只是世間的人一定要執著上豎為正,下垂為倒,這是執迷不悟的看法。」
所以,以佛的眼光來看,世間所見的許多價值標準,都是人的執著妄想,是非善惡,本來沒有絕對的標準。一個人從某個角度看是大壞蛋,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個大好人。這些標準都是人定出來的,未必放諸四海而皆準。我們如果不能覺察自己的偏執,就會被自己的好惡所蒙蔽,也就會理直氣壯的拿著自己所執著的價值標準,去衡量外在環境。合乎自己的標準,就起了貪愛心,不合標準,就起了厭惡心,這個分別心,就是煩惱的根源。其實,外在的境界根本是一樣的,就像佛陀的手臂,非正非倒;可是,不同的人來看,就有不同的評價和反應。我們若能時時反省自己的偏執,在待人處事上,就會比較圓融了。
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孩子在學校跟人家打架了,結果老師重重的處罰她的孩子,另一個打群架的同學因為功課好,逃過了處罰。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就責怪她的孩子把人家好學生給帶壞了,其實真正帶頭打架的是那個成績好的學生。大家看!明明同樣犯錯,成績好就沒事,成績差就該罰,老師把成績好壞當作衡量品德的標準,在我們看來是很明顯的錯誤,可是那位老師卻渾然不覺。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就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
因此,佛法教導我們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出自聖嚴法師<人行道>
2011年7月29日 星期五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善用失業的空檔-聖嚴法師
什麼叫做成功?沒有一定的標準,我認為不論是健康、事業、家庭、金錢、專業技術、各種領域的長才及知識等,如果能夠保持在各自所能做到的最佳狀況,都算是成功。但人生的旅程是不斷向前走的,是經常變遷的,有些狀況看似保持不變,其實是在漸變之中,所以任何狀況,都是無法永久保持的。我們可以練習著保持良好的心情、堅持自己的原則,增長自己的人格修養,但對於個人的事業、家境,對於身體的健康,要想一直保持在最佳狀況,不但很不容易,而且根本是不可能的。
佛教常提醒人要觀「世事無常」,因為世間的任何現象,都會起起伏伏。人生如同爬山,一定會有高低起伏。或許在愛情的路上、人際間的關係上,可以一直維繫好狀況,但在人生其他的境遇中,要永遠維持巔峰狀態是不容易的。例如所謂的「富貴不過三代」,歷史上也沒有不會沒落的王朝,因為有起必有落,當登上頂峰之後,走向下坡是必然的事實。不過,當下坡路走到谷底,無路可走之際,只要打起勇氣向前,必又能開創另一個巔峰。這就如同法國大文豪雨果所說:「黑暗來臨的時候,黎明還會遠嗎?」
目前國內外的失業率都很高,很多人處於失業又失意的狀態,看不到未來的遠景。如能換個角度看,這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這段人生的空檔,正好給我們重新出發的契機,使我們得以轉換至更好的軌道。雖然失業了,但是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一個希望,即使覺得自己處於被環境遺棄的狀態下,也不要向命運妥協。
我的大半生經常是在走下坡路的過程中度過,我也經歷過看不見未來的日子,但是我充滿信心,抱持著人生的大方向,不斷地充實自己,隨時做好奉獻自己、利益他人的準備;即使在挫折中,即使我一無所有,也不會喪失我的大方向。所以建議大家,應把挫折當做歷鍊,把失業當作重整步調的空間,只要不因失業而失去生活下去的自信心,什麼正當的工作都可以嘗試,例如去做義工,也能有一份成就感的幸福。
停下向來的工作,並不表示失敗,也並不等於賦閒,因為正要人做、沒有人做的事,可謂俯拾即是。即使擁有高官厚爵,也很少能夠永遠享受尊榮富貴,所以能屈能伸是大丈夫。要知道,當一個階段的任務達成後,就要有轉換下一階段跑道的心理準備,如此才能不斷地欣賞到一個接一個的人生好風光。~出自<人間世>
佛教常提醒人要觀「世事無常」,因為世間的任何現象,都會起起伏伏。人生如同爬山,一定會有高低起伏。或許在愛情的路上、人際間的關係上,可以一直維繫好狀況,但在人生其他的境遇中,要永遠維持巔峰狀態是不容易的。例如所謂的「富貴不過三代」,歷史上也沒有不會沒落的王朝,因為有起必有落,當登上頂峰之後,走向下坡是必然的事實。不過,當下坡路走到谷底,無路可走之際,只要打起勇氣向前,必又能開創另一個巔峰。這就如同法國大文豪雨果所說:「黑暗來臨的時候,黎明還會遠嗎?」
目前國內外的失業率都很高,很多人處於失業又失意的狀態,看不到未來的遠景。如能換個角度看,這也未嘗不是好事,因為這段人生的空檔,正好給我們重新出發的契機,使我們得以轉換至更好的軌道。雖然失業了,但是任何時候都要給自己一個希望,即使覺得自己處於被環境遺棄的狀態下,也不要向命運妥協。
我的大半生經常是在走下坡路的過程中度過,我也經歷過看不見未來的日子,但是我充滿信心,抱持著人生的大方向,不斷地充實自己,隨時做好奉獻自己、利益他人的準備;即使在挫折中,即使我一無所有,也不會喪失我的大方向。所以建議大家,應把挫折當做歷鍊,把失業當作重整步調的空間,只要不因失業而失去生活下去的自信心,什麼正當的工作都可以嘗試,例如去做義工,也能有一份成就感的幸福。
停下向來的工作,並不表示失敗,也並不等於賦閒,因為正要人做、沒有人做的事,可謂俯拾即是。即使擁有高官厚爵,也很少能夠永遠享受尊榮富貴,所以能屈能伸是大丈夫。要知道,當一個階段的任務達成後,就要有轉換下一階段跑道的心理準備,如此才能不斷地欣賞到一個接一個的人生好風光。~出自<人間世>
環保DIY-轉載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陽台邊的小菜圃
近年來,都市化的發展結果所造成的社會趨勢異動,多數人的休閒生活已漸漸從充滿刺激、狂洩情緒的室內活動,走向戶外的大自然休閒風,郊區新興的休閒農場每逢假日即人滿為患,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或是急待轉型的農家,紛紛開發一片片的原本缺乏人力耕種的田畝,於是新時代休閒農耕風潮正式吹向台灣社會。
自然農耕的風潮
我們的老祖先以農立國,對於土地自有一份親切的依存關係,食物源自土壤的蘊育,萬物得以欣欣向榮,社會的發展也是根源於土地的滋養,因此,對於土地的利用,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發展出一套「敬天地、順自然」的農耕技術,讓土地的資源生生不息。
然而,當台灣社會由傳統農耕時代、工業時代躍入後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於是有了重大的轉變。在社會逐漸走向多元化、人口急速增加,以傳統農耕方式再無法滿足現有人口需求時,為了配合快速、大量生產的農耕方式,而以化學肥料取代傳統的天然肥料,雖然達到快速生產的目的,卻也危害了環境生態的保育。
近來環保意識的抬頭,許多人開始對於精緻農業所帶來的環保問題進行討論,並起而力行「自然農耕法」。所謂「自然農耕法」就是以不破壞自然生態為原則的耕作方法,大自然的循環法則即以地表土壤的養份孕育植物,植物提供動物生命所需的能源,而動物的糞便與屍體再度回到土壤產生養份,如此的循環系統即是大自然的生態體系。
當人類於一萬年前發明了農耕技術,地表的土壤除了要面對地理與天候的因素,因為耕作而流失養分的問題亦日益嚴重。近代更由於土地利用不當及大量化學藥劑的使用,使得土壤裡的微生物減少,土壤開始發生瘠化、石化、沙漠化的現象,於是許多環保人士開始推動自然農耕法來保護自然。
其實,讓土壤自然再生的方法做起來很簡單,你也可以帶領家人在假日一起動手做。
土壤的再生很簡單
在鄉下長大的法鼓山資深義工洪木林,從小看著村裏的長輩將一些剩餘的菜葉、樹葉丟到田裏作成肥料,在定居台北之後,由於常到法鼓山當義工,在耳濡目染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心靈環保,並且身處在長期推動心靈環保這樣、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等四大環保的團體裡,更深深觸動他對於環境維護的心,也因為非常喜歡「養花」,於是就慢慢摸索自創了「培養土」,他說,經過長達五年的試驗,現在家裡都不再須要花錢去買土和種花的肥料,不僅可以省下一筆小錢、垃圾減量,還可以在週休假日期間,全家一起來放鬆身心。
洪木林說,自製培養土只須利用家中現有的東西就可以了,不須要再去花錢,像是主要材料之一的「土」,可利用家中舊有的盆栽中的土即可,紗網用舊紗窗換下來的舊紗網,唯一可能要買的是大盆子,至於製作的季節最好選擇在冬天開始作,因為冬天屬於非生長的季節,很多原本在使用中的土都可以重新整理一下,這樣經過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到隔一年的清明節〉,原本沒有用的土就可以再生變成有用的土了。
由於現在住家多是公寓或大樓,陽台空間有限,因此,製作「培養土」所需的空間也不需太大,而且製作的過程非常簡單。
首先,準備直徑一尺半至二尺之間的盆子幾個〈視所須的量而定〉,剪下一塊家中不用的紗網放在花盆中,此作用是因為花盆底部會有一個洞,為了不讓土漏出來而先放一塊紗網;
接下來鋪上一層約1吋厚的土在底部;
第三步,將菜葉、果皮剪碎,放入花盆中再鋪上一層土蓋住,一直重覆這樣的步驟直到整個盆子裝滿為止;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在最上面的土灑上一些水,水份須酌量拿捏,不能太多或太少,如果放入的果皮是水份比較多的,
如:西瓜,水就放少一些,由於洪木林全家吃素,原則上這些培養土沒有骨頭、肉類在其中。經過三個月之後,將完成的培養土加以攪伴一下,就是一盆滿是養份的新土了。
洪木林特別強調,欲放入當培養土的菜葉或果皮,除了剪碎外,必須等收集到足以鋪滿一層的時候在放入盆中,至於放入一層的果皮要再蓋上一層土,那是為了避免長出蚊、蟲或有不好的味道產生。
這套自製的方法,洪先生也分享給隔壁鄰居。大家在親身體驗之後都認為這是個不錯的田園DIY呢!不過洪木林也說,這是他自製的一種簡單方法,坊間還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不過大部份的方法是必須有大一點的場所才能進行。
自耕天然蔬菜很簡單
有了培養土,家裡的陽台就可以變成農場。
你可以選擇家裡現成的容器,例如花盆、魚箱、不用的水桶等,在底部鑽孔以利排水,再配合時令種植不含農藥的新鮮蔬菜了。
一般來說要種植菠菜、小白菜、青江菜等小型葉菜類的蔬菜,使用的容器至少要有15公分深,每棵之間保持6公分的距離;若是選擇小黃瓜、茄子、蕃茄等果菜類,所要使用的容器較大直徑至少需30公分以上,每株至少間距10到15公分。
動手DIY農耕之前先得準備好基本工具,枝剪、澆水壺、鏟子、防護紗網、小粑都是必備的工具。有了工具之後,接下來就是準備所要種植蔬菜的種籽,一般的小型葉菜類蔬菜,將菜籽均勻的灑在七分滿的土壤裡,再舖上一層薄薄的土後澆水,最後覆蓋上舊紗網等待發芽;另外,像是地瓜葉、紅鳳菜等,可以利用平日做菜時挑剩的粗枝幹插入土裡,等待長出細根及嫩芽即可。再來就必需用「愛心」和「耐心」澆水、除草、施肥,來經營你家的小小菜圃了。
其實,種菜真的很簡單,在繁忙的生活裡,動手種植自己喜愛的蔬菜,不僅是一種樂趣,更吃得到自然與健康,對於現代人來說真是一舉數得的新時代休閒農耕,你是否正躍躍欲試呢?
近年來,都市化的發展結果所造成的社會趨勢異動,多數人的休閒生活已漸漸從充滿刺激、狂洩情緒的室內活動,走向戶外的大自然休閒風,郊區新興的休閒農場每逢假日即人滿為患,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或是急待轉型的農家,紛紛開發一片片的原本缺乏人力耕種的田畝,於是新時代休閒農耕風潮正式吹向台灣社會。
自然農耕的風潮
我們的老祖先以農立國,對於土地自有一份親切的依存關係,食物源自土壤的蘊育,萬物得以欣欣向榮,社會的發展也是根源於土地的滋養,因此,對於土地的利用,中國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發展出一套「敬天地、順自然」的農耕技術,讓土地的資源生生不息。
然而,當台灣社會由傳統農耕時代、工業時代躍入後工業時代,人們的生活於是有了重大的轉變。在社會逐漸走向多元化、人口急速增加,以傳統農耕方式再無法滿足現有人口需求時,為了配合快速、大量生產的農耕方式,而以化學肥料取代傳統的天然肥料,雖然達到快速生產的目的,卻也危害了環境生態的保育。
近來環保意識的抬頭,許多人開始對於精緻農業所帶來的環保問題進行討論,並起而力行「自然農耕法」。所謂「自然農耕法」就是以不破壞自然生態為原則的耕作方法,大自然的循環法則即以地表土壤的養份孕育植物,植物提供動物生命所需的能源,而動物的糞便與屍體再度回到土壤產生養份,如此的循環系統即是大自然的生態體系。
當人類於一萬年前發明了農耕技術,地表的土壤除了要面對地理與天候的因素,因為耕作而流失養分的問題亦日益嚴重。近代更由於土地利用不當及大量化學藥劑的使用,使得土壤裡的微生物減少,土壤開始發生瘠化、石化、沙漠化的現象,於是許多環保人士開始推動自然農耕法來保護自然。
其實,讓土壤自然再生的方法做起來很簡單,你也可以帶領家人在假日一起動手做。
土壤的再生很簡單
在鄉下長大的法鼓山資深義工洪木林,從小看著村裏的長輩將一些剩餘的菜葉、樹葉丟到田裏作成肥料,在定居台北之後,由於常到法鼓山當義工,在耳濡目染聖嚴法師所提倡的心靈環保,並且身處在長期推動心靈環保這樣、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等四大環保的團體裡,更深深觸動他對於環境維護的心,也因為非常喜歡「養花」,於是就慢慢摸索自創了「培養土」,他說,經過長達五年的試驗,現在家裡都不再須要花錢去買土和種花的肥料,不僅可以省下一筆小錢、垃圾減量,還可以在週休假日期間,全家一起來放鬆身心。
洪木林說,自製培養土只須利用家中現有的東西就可以了,不須要再去花錢,像是主要材料之一的「土」,可利用家中舊有的盆栽中的土即可,紗網用舊紗窗換下來的舊紗網,唯一可能要買的是大盆子,至於製作的季節最好選擇在冬天開始作,因為冬天屬於非生長的季節,很多原本在使用中的土都可以重新整理一下,這樣經過三個月的時間〈也就是到隔一年的清明節〉,原本沒有用的土就可以再生變成有用的土了。
由於現在住家多是公寓或大樓,陽台空間有限,因此,製作「培養土」所需的空間也不需太大,而且製作的過程非常簡單。
首先,準備直徑一尺半至二尺之間的盆子幾個〈視所須的量而定〉,剪下一塊家中不用的紗網放在花盆中,此作用是因為花盆底部會有一個洞,為了不讓土漏出來而先放一塊紗網;
接下來鋪上一層約1吋厚的土在底部;
第三步,將菜葉、果皮剪碎,放入花盆中再鋪上一層土蓋住,一直重覆這樣的步驟直到整個盆子裝滿為止;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在最上面的土灑上一些水,水份須酌量拿捏,不能太多或太少,如果放入的果皮是水份比較多的,
如:西瓜,水就放少一些,由於洪木林全家吃素,原則上這些培養土沒有骨頭、肉類在其中。經過三個月之後,將完成的培養土加以攪伴一下,就是一盆滿是養份的新土了。
洪木林特別強調,欲放入當培養土的菜葉或果皮,除了剪碎外,必須等收集到足以鋪滿一層的時候在放入盆中,至於放入一層的果皮要再蓋上一層土,那是為了避免長出蚊、蟲或有不好的味道產生。
這套自製的方法,洪先生也分享給隔壁鄰居。大家在親身體驗之後都認為這是個不錯的田園DIY呢!不過洪木林也說,這是他自製的一種簡單方法,坊間還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不過大部份的方法是必須有大一點的場所才能進行。
自耕天然蔬菜很簡單
有了培養土,家裡的陽台就可以變成農場。
你可以選擇家裡現成的容器,例如花盆、魚箱、不用的水桶等,在底部鑽孔以利排水,再配合時令種植不含農藥的新鮮蔬菜了。
一般來說要種植菠菜、小白菜、青江菜等小型葉菜類的蔬菜,使用的容器至少要有15公分深,每棵之間保持6公分的距離;若是選擇小黃瓜、茄子、蕃茄等果菜類,所要使用的容器較大直徑至少需30公分以上,每株至少間距10到15公分。
動手DIY農耕之前先得準備好基本工具,枝剪、澆水壺、鏟子、防護紗網、小粑都是必備的工具。有了工具之後,接下來就是準備所要種植蔬菜的種籽,一般的小型葉菜類蔬菜,將菜籽均勻的灑在七分滿的土壤裡,再舖上一層薄薄的土後澆水,最後覆蓋上舊紗網等待發芽;另外,像是地瓜葉、紅鳳菜等,可以利用平日做菜時挑剩的粗枝幹插入土裡,等待長出細根及嫩芽即可。再來就必需用「愛心」和「耐心」澆水、除草、施肥,來經營你家的小小菜圃了。
其實,種菜真的很簡單,在繁忙的生活裡,動手種植自己喜愛的蔬菜,不僅是一種樂趣,更吃得到自然與健康,對於現代人來說真是一舉數得的新時代休閒農耕,你是否正躍躍欲試呢?
佛光山邀請方丈和尚擔任三壇大戒尊證師-轉載自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心培法師7/28親送聘書並與果東法師交流弘化經驗
佛光山方丈和尚心培法師7/28日上午十點前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邀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擔任佛光山傳授國際萬緣三壇大戒典禮的尊證法師。果東法師為表隆情敬意,特地在大殿接駕,並親自陪同心培法師參觀禪堂、祈願觀音殿及開山紀念館等地,介紹法鼓山園區環保建設與規劃理念。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帶領參訪時表示,法鼓山園區建設的定位是教育園區,而法鼓山的建設在理念的弘揚,因此有護持正信佛法理念的地方就會有法鼓山的存在。此外,在參訪禪堂時,正逢堂內舉辦禪七活動,許多禪學系的法師在引導民眾進行禪修體驗,特別引起心培法師的關注與興趣,頻頻詢問法鼓山僧才教育的培養與學程規劃。
果東法師指出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當初在規劃禪修課程時,曾表示培養禪修指導人才養成「悲願心」的重要,獲得心培法師的認同。來訪的心培法師表示「開悟的人不一定能弘法,但一定要具有悲願心才行。」
兩位佛教道場的住持相談甚歡,歷經四個多小時的參訪及餐敘互動,雙方愉快的交流,對於道場的經營、僧眾的培養、佛教的弘化與信眾的教育等方面交換心得與經驗, 也為彼此情誼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圖文:曾正智20110728
佛光山方丈和尚心培法師7/28日上午十點前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邀請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擔任佛光山傳授國際萬緣三壇大戒典禮的尊證法師。果東法師為表隆情敬意,特地在大殿接駕,並親自陪同心培法師參觀禪堂、祈願觀音殿及開山紀念館等地,介紹法鼓山園區環保建設與規劃理念。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帶領參訪時表示,法鼓山園區建設的定位是教育園區,而法鼓山的建設在理念的弘揚,因此有護持正信佛法理念的地方就會有法鼓山的存在。此外,在參訪禪堂時,正逢堂內舉辦禪七活動,許多禪學系的法師在引導民眾進行禪修體驗,特別引起心培法師的關注與興趣,頻頻詢問法鼓山僧才教育的培養與學程規劃。
果東法師指出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當初在規劃禪修課程時,曾表示培養禪修指導人才養成「悲願心」的重要,獲得心培法師的認同。來訪的心培法師表示「開悟的人不一定能弘法,但一定要具有悲願心才行。」
兩位佛教道場的住持相談甚歡,歷經四個多小時的參訪及餐敘互動,雙方愉快的交流,對於道場的經營、僧眾的培養、佛教的弘化與信眾的教育等方面交換心得與經驗, 也為彼此情誼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圖文:曾正智20110728
2011年7月27日 星期三
常慶法師開示之我聞---義昌菩薩的分享
7月24日2011景觀出坡日,節氣大暑,萬里晴空、艷陽高照、暑氣逼人。一早8:300分於祈願觀音水池集合。常慶法師慈悲親臨水池邊開示,大夥坐在水池邊 悠閒的聽法師開示 法師引用 聖嚴師父 禪修法語:
『念起即覺 覺之即無 ,一念不生 萬緣放下 』
我們是薄地凡夫妄念不斷,妄想總是將過去的總總不如意、無名煩惱修理現在。讓心情不快樂、不安住、無正見、無智慧。又將未來的明天預設了總總立場預期會發生,讓現在此刻的身心不清淨。這真是雪上加霜,無怪乎眾生沒有大智慧,
妄念真是眾生的根本煩惱。
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人如果能降低無明妄想,必定能大開智慧。
禪法就是要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練習修行。當妄想一起就清清礎礎妄想的存在,然後立刻用聖嚴師父四眾佛子共勉語「 聲聲阿彌陀佛」把妄想取代,妄想即被消滅清空。另外要不斷的學習 多念佛號 少打妄想 甚至於連一念的妄想都不讓他昇起。體會緣起性空萬緣放下的的習慣。出坡時正好可以練習禪法,輕鬆自在清礎身在除草時,心也專注的在除草,其他的雜念一念不生,放下身心過著清淨身心生活,這樣的不斷練習就是修行。
『念起即覺 覺之即無 ,一念不生 萬緣放下 』
我們是薄地凡夫妄念不斷,妄想總是將過去的總總不如意、無名煩惱修理現在。讓心情不快樂、不安住、無正見、無智慧。又將未來的明天預設了總總立場預期會發生,讓現在此刻的身心不清淨。這真是雪上加霜,無怪乎眾生沒有大智慧,
妄念真是眾生的根本煩惱。
世尊在《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人如果能降低無明妄想,必定能大開智慧。
禪法就是要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練習修行。當妄想一起就清清礎礎妄想的存在,然後立刻用聖嚴師父四眾佛子共勉語「 聲聲阿彌陀佛」把妄想取代,妄想即被消滅清空。另外要不斷的學習 多念佛號 少打妄想 甚至於連一念的妄想都不讓他昇起。體會緣起性空萬緣放下的的習慣。出坡時正好可以練習禪法,輕鬆自在清礎身在除草時,心也專注的在除草,其他的雜念一念不生,放下身心過著清淨身心生活,這樣的不斷練習就是修行。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聖嚴法師----打坐的功能
打坐的功能有三項:
第一是達到身心平衡,
第二是達到精神穩定,
第三是達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
身心平衡:就是身體平衡和心理平衡,這就是身心健康。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強壯像水牛,心理脆弱像老鼠,就不能說健康。
精神穩定:精神的含義比較難理解,那不是心理,也不是生理,但是跟身心有關,它會產生無形的功能,會從有形的行為表現出來。
智慧及慈悲的開發是什麼?如果有了身心統一,以及自己和宇宙統一的經驗,精神就能統一。如果把精神和身心的執著超越了,就有智慧力及慈悲心開發出來。這裡說的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學問,而是絕對的決斷力。
第一是達到身心平衡,
第二是達到精神穩定,
第三是達到智慧心及慈悲心的開發。
身心平衡:就是身體平衡和心理平衡,這就是身心健康。如果一個人的身體強壯像水牛,心理脆弱像老鼠,就不能說健康。
精神穩定:精神的含義比較難理解,那不是心理,也不是生理,但是跟身心有關,它會產生無形的功能,會從有形的行為表現出來。
智慧及慈悲的開發是什麼?如果有了身心統一,以及自己和宇宙統一的經驗,精神就能統一。如果把精神和身心的執著超越了,就有智慧力及慈悲心開發出來。這裡說的智慧不是知識,也不是學問,而是絕對的決斷力。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見人低一級
所謂的「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捲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那便是大缺點。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會對你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
我經常勉勵人要有「見人低一級」的修養。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虛懷若谷;不要盛氣凌人,要尊上謙下。
可是對長輩、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謙虛還容易;要禮讓晚輩及不如你的人時,就很困難。
倒如孩子頑皮時,是罵他有用呢?還是勸他有用呢?勸他可能比罵他有用,他才會真正的心服、口服,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
見人低一級,並不是自我作賤,反而是自我尊重。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面對任何人都要尊重他、關懷他,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就是肯定了自己。
本文摘自「如何培養自信」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會對你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
我經常勉勵人要有「見人低一級」的修養。意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虛懷若谷;不要盛氣凌人,要尊上謙下。
可是對長輩、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謙虛還容易;要禮讓晚輩及不如你的人時,就很困難。
倒如孩子頑皮時,是罵他有用呢?還是勸他有用呢?勸他可能比罵他有用,他才會真正的心服、口服,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
見人低一級,並不是自我作賤,反而是自我尊重。
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面對任何人都要尊重他、關懷他,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就是肯定了自己。
本文摘自「如何培養自信」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真的放下了嗎?
很多人常說:「我早就已經放下了!」
但是,真的放下了嗎?
「放下」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有些人叫別人放下,自己卻放不下。
也有些人跟本沒擔起來,又有什麼好放下的?
只不過他看不慣,心中總是充滿憤怒、猜忌與怨恨。
另外有一種人,名利、權勢、地位都有,
應該沒什麼好放不下的,可是卻放不下煩惱的情緒。
有人資質平凡,庸庸碌碌過一輩子;有人很聰明、
很能幹,結果也庸庸碌碌過一生。
這是因為他放不下自己,心中梗著非常大、
非常粗、非常重的「我」,執著自己的想法、
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義務與
責任,結果沒人敢任用他,甚至不敢跟他做朋友。
可見得,提得起的人不一定放得下,
放不下的人根本就提不起。
真正的放下是既不認為自己已放下,
也不以為自己放不下;應該擔起的責任和
義務照樣去做,應該接受的權利
如能以之造福人群,也可以接受。
本文摘自《別再執著了》
但是,真的放下了嗎?
「放下」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有些人叫別人放下,自己卻放不下。
也有些人跟本沒擔起來,又有什麼好放下的?
只不過他看不慣,心中總是充滿憤怒、猜忌與怨恨。
另外有一種人,名利、權勢、地位都有,
應該沒什麼好放不下的,可是卻放不下煩惱的情緒。
有人資質平凡,庸庸碌碌過一輩子;有人很聰明、
很能幹,結果也庸庸碌碌過一生。
這是因為他放不下自己,心中梗著非常大、
非常粗、非常重的「我」,執著自己的想法、
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義務與
責任,結果沒人敢任用他,甚至不敢跟他做朋友。
可見得,提得起的人不一定放得下,
放不下的人根本就提不起。
真正的放下是既不認為自己已放下,
也不以為自己放不下;應該擔起的責任和
義務照樣去做,應該接受的權利
如能以之造福人群,也可以接受。
本文摘自《別再執著了》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聖嚴師父著作-聖者的故事
聖嚴師父著作-聖者的故事
有一篇『愚路尊者』是個人非常喜歡的
愚路尊者原是一位極笨的人,其兄長大路尊者接引其出家
後來佛陀教導愚路尊者兩句法語:「我拂塵,我除垢。」並叫他為大眾比丘擦拭鞋履上的塵垢。就這樣一邊擦拭一邊誦唸,有一天,愚路尊者自問:世尊教我讀誦的兩句法語『我拂塵,我除垢』,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經過不段的自問自答後,他了解只有離了貪欲、瞋恚與邪見的人,才是真正能夠拂塵除垢的人。並證得了阿羅漢的聖果聖位。
⋯⋯愚路尊者是什麼人呢?他就是《佛說彌陀經》中的周利槃陀伽。
其實人的智慧往往會被往昔所造諸惡業所矇蔽,唯有透過不斷的修行及精進,才能讓智慧清明,所以家中有不愛讀書的小菩薩,或許他們只是現階段不喜歡讀書而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循循善誘,儘量不去責罵,透過引導讓其不要失去讀書的興趣,這是當父母的我們目前所應該去做的,祝福大家!
常輯 合十
有一篇『愚路尊者』是個人非常喜歡的
愚路尊者原是一位極笨的人,其兄長大路尊者接引其出家
後來佛陀教導愚路尊者兩句法語:「我拂塵,我除垢。」並叫他為大眾比丘擦拭鞋履上的塵垢。就這樣一邊擦拭一邊誦唸,有一天,愚路尊者自問:世尊教我讀誦的兩句法語『我拂塵,我除垢』,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經過不段的自問自答後,他了解只有離了貪欲、瞋恚與邪見的人,才是真正能夠拂塵除垢的人。並證得了阿羅漢的聖果聖位。
⋯⋯愚路尊者是什麼人呢?他就是《佛說彌陀經》中的周利槃陀伽。
其實人的智慧往往會被往昔所造諸惡業所矇蔽,唯有透過不斷的修行及精進,才能讓智慧清明,所以家中有不愛讀書的小菩薩,或許他們只是現階段不喜歡讀書而已,為人父母的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循循善誘,儘量不去責罵,透過引導讓其不要失去讀書的興趣,這是當父母的我們目前所應該去做的,祝福大家!
常輯 合十
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法鼓山的實踐-四種環保
法鼓山的實踐-四種環保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居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
心靈環保
環境污染不離人為、人為不離人心、所以環保要從心靈的淨化做起,用慈悲心對待眾生,用智慧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困擾及污染。
生活環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要養成少慾知足、勤勞、簡樸、整潔的生活習慣。能不浪費資源及能源,能不製造垃圾污染及各項污染。
自然環保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資源必須珍惜使用,不可浪費污染,自然環境必須加以保護尊重,才能長長久久覆育萬物。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
從個人觀念的淨化開始,使禮儀由內心發起,形諸於外,透過行為的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祥和。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居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
心靈環保
環境污染不離人為、人為不離人心、所以環保要從心靈的淨化做起,用慈悲心對待眾生,用智慧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困擾及污染。
生活環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要養成少慾知足、勤勞、簡樸、整潔的生活習慣。能不浪費資源及能源,能不製造垃圾污染及各項污染。
自然環保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資源必須珍惜使用,不可浪費污染,自然環境必須加以保護尊重,才能長長久久覆育萬物。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
從個人觀念的淨化開始,使禮儀由內心發起,形諸於外,透過行為的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祥和。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教育
法鼓山以建立「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為目標,從學術研究、海內外禪修、弘法,到針對安頓人心所設計的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都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扮演以身作則的角色,建立社會善良風氣。
具體的實踐之道,歸納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等「三大教育」,從「三大教育」中衍生出多種啟蒙心靈的方法,搭起一座一座通往淨土的橋樑,接引了更多人在學佛路上歡喜同行。
大學院教育
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是以正規的教育,造就高層次的研究、教學、弘法及專業服務的人才。包括1985年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教育部核准籌設的法鼓大學、2001年正式成立的僧伽大學以及於2006年成立之法鼓佛教學院,是全國第一所向教育部申請成立獨立的單一宗教研修學院。
大普化教育
法鼓山運用傳統佛教修行活動與現代文化活動,為現代人建立多種生活化、實用化的管道來認識佛法,引領大眾從內心和生活行為的改變做起,讓每個人小小的好,累積成整個社會大大的好。舉辦各項禪修、念佛、法會等修行弘化活動,並藉由文化出版與傳播媒介,使佛法精義普化人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智慧指南。
大關懷教育
大關懷教育的目標,是以人間化的佛法,普遍而平等的關懷社會大眾。人的一生,從懷胎、出生、嬰幼兒、少年、成年、老年到臨終與死亡,每一個階段與層面都是大關懷教育的範圍。
法鼓山以建立「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為目標,從學術研究、海內外禪修、弘法,到針對安頓人心所設計的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都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扮演以身作則的角色,建立社會善良風氣。
具體的實踐之道,歸納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等「三大教育」,從「三大教育」中衍生出多種啟蒙心靈的方法,搭起一座一座通往淨土的橋樑,接引了更多人在學佛路上歡喜同行。
大學院教育
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是以正規的教育,造就高層次的研究、教學、弘法及專業服務的人才。包括1985年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教育部核准籌設的法鼓大學、2001年正式成立的僧伽大學以及於2006年成立之法鼓佛教學院,是全國第一所向教育部申請成立獨立的單一宗教研修學院。
大普化教育
法鼓山運用傳統佛教修行活動與現代文化活動,為現代人建立多種生活化、實用化的管道來認識佛法,引領大眾從內心和生活行為的改變做起,讓每個人小小的好,累積成整個社會大大的好。舉辦各項禪修、念佛、法會等修行弘化活動,並藉由文化出版與傳播媒介,使佛法精義普化人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智慧指南。
大關懷教育
大關懷教育的目標,是以人間化的佛法,普遍而平等的關懷社會大眾。人的一生,從懷胎、出生、嬰幼兒、少年、成年、老年到臨終與死亡,每一個階段與層面都是大關懷教育的範圍。
法鼓山的共識
法鼓山的共識,涵括內容有:理念、精神、方針、方法,每一項皆有兩句話勾勒出其意義。
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人的品質是指品格、品德和品質,人在經過了教育的薰陶,和社會的歷練之後,人品會有所改變,即為提昇人的品質。要提昇人的品質,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昇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也要從每個人做起,在平凡和歷練中向上,除了建立自己的淨土,同時也要把人間淨土的理念,推廣到周遭環境裡的他人,讓人人皆能夠得到佛法的滋潤。
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奉獻」表示我們已擁有,且有能力成就他人。人人若能夠奉獻自己、成就別人,則人人都能更好,自己相對地也會更好,人人都能獲得利益,自己本身也能受益。
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佛陀本懷就是慈悲和智慧的精神,我們要學習及發揚這兩種精神。先從自己開始做起,再拓展至其他的人、其他的地方,乃至全世界。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全面性的教育是指各個層面的提昇人品、關懷人間的教育,內容則包括精神層面、學問層面、生活層面、工作層面等。每個人不僅都應該是教育家,也都應該是接受教育的人。
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人的品質是指品格、品德和品質,人在經過了教育的薰陶,和社會的歷練之後,人品會有所改變,即為提昇人的品質。要提昇人的品質,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昇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也要從每個人做起,在平凡和歷練中向上,除了建立自己的淨土,同時也要把人間淨土的理念,推廣到周遭環境裡的他人,讓人人皆能夠得到佛法的滋潤。
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奉獻」表示我們已擁有,且有能力成就他人。人人若能夠奉獻自己、成就別人,則人人都能更好,自己相對地也會更好,人人都能獲得利益,自己本身也能受益。
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佛陀本懷就是慈悲和智慧的精神,我們要學習及發揚這兩種精神。先從自己開始做起,再拓展至其他的人、其他的地方,乃至全世界。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全面性的教育是指各個層面的提昇人品、關懷人間的教育,內容則包括精神層面、學問層面、生活層面、工作層面等。每個人不僅都應該是教育家,也都應該是接受教育的人。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2011《農禪寺》梁皇寶懺
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分享:【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不要讓「重話」變成「惡口」
.法鼓山寫於 2011年7月7日 12:07.
「惡口」是用惡劣的、惡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語侮辱人、傷害人,這種話最好不要說,因為說出來一定會傷人。
一般說來,當父母、老師在管教孩子時,適時說一些重話,的確能對孩子有所助益。說重話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調,或者是措詞重一些、音量大一點,不一定就是惡口。可是如果重話變成惡口,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例如,有些父母在罵孩子的時候,一急就口不擇言,常常會說:「你去死好了!」這麼說就很不恰當了。
曾經有一位居士的孩子很貪玩、不想讀書,他來問我該怎麼辦,是要打還是要罵呢?我說:「打不得,也罵不得,不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適度說些重語。」我也建議他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沒辦法保護你一輩子,總有一天會先你而死,如果我們今天就死了,留下你一個人要怎麼辦呢?你的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如此一來,孩子或許就會有所警惕,知道要奮發圖強。這就是用重語來點醒他。
另外,我認識一個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皈依三寶,但是他既拜佛、學佛,也經常來找我談話,後來我告訴他:「師父年紀大了,將來你要往生時,我可能不在你身邊,如果你現在不皈依,等到我先走一步就來不及了。」於是他開始認真考慮皈依的事,不再猶豫不決。我當時所說的就是重話,但不是惡口。
此外,罵人的話也不一定就是惡口,只是在罵人時,人們通常都會把音量提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衝突。以我個人來說,因為大聲說話很費神,所以我不太願意用這種方法,但是必要時也會這麼做,那多半都是在緊急情況下,希望對方提高警覺,認真接受我的勸告。否則有些人迷糊、散漫,對事情毫不在乎、漠不關心,我和他輕鬆、柔軟地談話,他根本不把我的話當一回事,這時候就要予以當頭棒喝,不但要用重語,甚且要大聲講話。
雖然這種重語、大聲話在必要時可以使用,但還是得看時機,必須恰到好處地用,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彼此反目成仇,朋友、同事、師生、師徒之間,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決裂,因為這是「非常道」的手段,就像特效藥一樣,不能隨便亂用,而且「物以稀為貴」,常用就會失去效果。
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要以謙虛、客氣、柔和的態度,多用愛語、柔軟語,多說尊敬、鼓勵、關懷的話,這才是「平常道」。
而不論用的是「平常道」或「非常道」,都可以是智慧語,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從心溝通 」
.法鼓山寫於 2011年7月7日 12:07.
「惡口」是用惡劣的、惡毒的、不堪入耳的言語侮辱人、傷害人,這種話最好不要說,因為說出來一定會傷人。
一般說來,當父母、老師在管教孩子時,適時說一些重話,的確能對孩子有所助益。說重話時用比較嚴厲的語調,或者是措詞重一些、音量大一點,不一定就是惡口。可是如果重話變成惡口,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例如,有些父母在罵孩子的時候,一急就口不擇言,常常會說:「你去死好了!」這麼說就很不恰當了。
曾經有一位居士的孩子很貪玩、不想讀書,他來問我該怎麼辦,是要打還是要罵呢?我說:「打不得,也罵不得,不過在適當的時候可以適度說些重語。」我也建議他可以告訴孩子:「爸媽沒辦法保護你一輩子,總有一天會先你而死,如果我們今天就死了,留下你一個人要怎麼辦呢?你的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行。」如此一來,孩子或許就會有所警惕,知道要奮發圖強。這就是用重語來點醒他。
另外,我認識一個人,他無論如何都不想皈依三寶,但是他既拜佛、學佛,也經常來找我談話,後來我告訴他:「師父年紀大了,將來你要往生時,我可能不在你身邊,如果你現在不皈依,等到我先走一步就來不及了。」於是他開始認真考慮皈依的事,不再猶豫不決。我當時所說的就是重話,但不是惡口。
此外,罵人的話也不一定就是惡口,只是在罵人時,人們通常都會把音量提高,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衝突。以我個人來說,因為大聲說話很費神,所以我不太願意用這種方法,但是必要時也會這麼做,那多半都是在緊急情況下,希望對方提高警覺,認真接受我的勸告。否則有些人迷糊、散漫,對事情毫不在乎、漠不關心,我和他輕鬆、柔軟地談話,他根本不把我的話當一回事,這時候就要予以當頭棒喝,不但要用重語,甚且要大聲講話。
雖然這種重語、大聲話在必要時可以使用,但還是得看時機,必須恰到好處地用,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彼此反目成仇,朋友、同事、師生、師徒之間,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也會決裂,因為這是「非常道」的手段,就像特效藥一樣,不能隨便亂用,而且「物以稀為貴」,常用就會失去效果。
平常說話還是要謹慎,要以謙虛、客氣、柔和的態度,多用愛語、柔軟語,多說尊敬、鼓勵、關懷的話,這才是「平常道」。
而不論用的是「平常道」或「非常道」,都可以是智慧語,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能不能活用。
本文摘自法鼓文化出版「從心溝通 」
法鼓山景觀組七月份大出坡日
七月份的大出坡日為:7/10(日)及7/24(日)
週一至週五久坐辦公室的菩薩
或是想體驗夏日流汗痛快感的菩薩
歡迎一起來景觀組出坡
當日早上08:30在祈願觀音殿前集合聆聽法師開示
您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報名專線:
apem0935@gmail.com
記得多帶二套換洗衣物還有環保杯喔
歡迎全家一起來加入
法鼓山景觀組 歡迎您
週一至週五久坐辦公室的菩薩
或是想體驗夏日流汗痛快感的菩薩
歡迎一起來景觀組出坡
當日早上08:30在祈願觀音殿前集合聆聽法師開示
您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報名專線:
apem0935@gmail.com
記得多帶二套換洗衣物還有環保杯喔
歡迎全家一起來加入
法鼓山景觀組 歡迎您
訂閱:
文章 (Atom)